全民健身“大群體”格局凸顯閩北特色
大武夷新聞網訊 昨日,記者從市體育局獲悉,“十三五”期間,南平市體育建設取得顯著成績,在全民健身“大群體”格局的基礎上,南平市繼續完善體育基礎設施,并結合本土實際,探索出了一條具有閩北特色的體育發展路徑,有效推動全民健身。
“十三五”期間,南平市注重打造“接地氣”的體育賽事和活動,共舉辦縣級及以上全民健身賽事和活動1085次,參與人數近40萬人次。涌現出浦城氣排賽、松溪乒乓球賽、邵武三豐故里古道越野賽、光澤農民運動會等特色賽事,“一縣一品、一縣多品”的全民健身賽事格局基本形成。
另外,南平市還依托節慶日,開展健步、登山、廣場舞、太極拳、舞龍舞獅等全民健身活動,武夷山大王會獅健步行活動、環閩北自行車騎游活動、環延平湖10公里健身路跑、“南平國家森林城市杯”徒步登山大賽等特色全民健身活動深受群眾喜愛。
南平市還發揮優美生態、綠色魅力、山水充沛的資源優勢,積極探索體育與旅游、文化、養生、醫療等產業融合發展,走出了一條具有閩北特色的體育旅游產業發展道路。依托有“福建第一湖”之稱的延平湖,舉辦中華全國龍舟公開賽;依托建陽、建甌、順昌等山林資源優勢,舉辦全國自行車系列爬坡賽;依托“雙世遺”資源優勢,舉辦武夷山國際馬拉松、武夷山國際公路輪滑馬拉松公開賽等。武夷山景區休閑線路連續三年被評為“中國體育旅游十佳精品項目”,邵武云靈山旅游景區被評為“中國體育旅游精品景區”,建甌市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入選全國第一批運動休閑特色小鎮試點項目,邵武云靈體育康養公園被評為國家級體育產業示范項目,武夷山茶博園被授予中國健身氣功武夷山養生基地……具有閩北特色的體育旅游產業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
“十三五”期間,南平市體育基礎設施和社會組織網絡體系日益完善,新增體育場地2053個,場地面積153.63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2.29平方米。
隨著“水美城市”、2022年省運會體育場館建設的全面推進,武夷新區、邵武、順昌、浦城等地大型體育場館加快建設,健身綠道、登山步道、體育公園、城市社區多功能運動場等體育設施投入使用,公共體育設施的數量和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截至2019年,南平市共注冊64類227個體育社會組織。據了解,南平市通過補貼、委托等方式,除國際性、全國性大型體育賽事和活動外,90%以上的其他全民健身賽事和活動均由各類體育社會組織承辦或協辦。 (楊希希)